当前位置: 首页›› 传统文化››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

返回列表页

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37集


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-细讲《弟子规》  蔡礼旭老师主讲  (第三十七集)  2005/2/22   档名:52-116-0037

  诸位朋友,大家好!我们看下一句经文:【道人善。即是善。人知之。愈思勉。】

  “道人善,即是善”。当大家听到很多善人的行持,善人的风范,每个人心中都会生起这种效法之心,是绝对会这样,因为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。我相信在这几天当中,一定有人已经做到“愈思勉”,已经学到了,一定有。从诸位朋友的脸上就看得出来有法喜。这个法喜绝对不是念经念出来,而是有落实在生活之中。所以这个道人善很好,因为会让更多的人得利益。所以现在卢叔叔的名字已经到全中国去了,这也是我落实《弟子规》的结果,叫“道人善,即是善;人知之,愈思勉”。所以我们也要非常用心去把这些好的风范记在脑子里,随时都可以告诉别人,让他们都可以得到一个效法的对象,甚至于从中找到一些很好的方法。

  【扬人恶。即是恶。疾之甚。祸且作。】

  当我们去宣扬别人的过失,对方假如知道了,可能会非常难受,所谓“背后之议”,背后的议论,说他的是非;“受撼者,常若刻骨”,你批评他这一些不好的言语,在他的心中就好像刻入骨头里面去了,时时想着报复你。这都是在意气用事,这样不可取。所以不要去“扬人恶”,可能会树立敌人。十个朋友不嫌多,一个敌人可以给你烦死了。所以我们存心仁厚,不与人起冲突。当假如别人有善我们都不称扬,别人一有一点小恶马上就到处传,这样不只折损了自己的福分,更大的罪过,它是影响了团体跟社会的风气。你看假如每一个人都不讲人家的善,都只宣扬人家的恶,那将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,人与人将会纷争不断。所以我们也要考虑到,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在影响整体社会的风气,这个罪过不单是个人,还可能跟整个社会结罪。所以言语不可不慎。

  【善相劝。德皆建。过不规。道两亏。】

  “善相劝”。我们之前课程也提到,“善”必须先分辨真善假善、是善非善,还有很多的判断在《了凡四训》这一本书。当你判断正确才能够去劝,不然到时候是非都没分清楚,那就不见得是利益到他人。那古代人面对别人善的劝告,或者是听到善的言语行为,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接受?孔子赞叹颜渊“得一善则拳拳服膺,而弗失之矣”。就是颜渊只要听到一个善,马上时时刻刻放在心中,一定要去落实。所以只要提到贤德,孔子都会直接说到“有颜回者好学”。对于颜渊这个学生,夫子非常欢喜,也因为他的学习非常扎实,只要老师说过的话、说过的善,他都会时时刻刻不忘去实践。所以当我们有这样学习善的态度,自然就能够“德皆建”。

  在古代所有当官的,我们都称他是“父母官”,为什么叫父母官?因为比方说一个县令,他与整个人民相处得很密切,而且整个县的教育方针、教育内容都是由县长在负责,所以他也有责任把他这一县的人民教育好,能够“爱民如子”的这种态度,所以也称为父母官。那当然这一些地方领导人,他也有要落实“善相劝,德皆建”,让整个社会风气能够愈来愈好。那我们现在当官的有没有这个态度?还是有,我们要隐恶扬善。但是为什么比例没有像以前那么高?这也不能怪他们,因为我们错了,我们也没有把《弟子规》跟他们讲,现在又功利主义这么炽盛,所以重利轻义。只要他能够有这个机缘看到《弟子规》,应该会唤醒他那种为官的责任心。

  在隋朝时代,有一个读书人叫辛公义,这个姓比较少。诸位朋友,这个父亲取的名字好不好?他取这个名字,他儿子绝对不可能作奸犯科,因为每天人家都喊他公义。他一定全身都是浩然正气。所以我爸爸给我取这个名字,我不得不有礼貌。当他到了岷州一带,这个岷州是现在的甘肃,在岷州当刺史,刚好当地有一个风俗,就是只要家里面有人染上疫病就把他抛弃,让他自生自灭。他去以后觉得太严重了,这是孝跟义全丧了。所以他就主动把这一些丢在路旁的生病的人,统统把他接到他的衙门来照顾,也找了很多医生来治疗。等到这些病人恢复健康了,就赶快请他的家人来接回去。接的时候又跟他说:我跟你爸爸都相处这么久,你看我也没病。那这一些为人子女的就会觉得很惭愧,都是以德来唤醒这些人民的惭愧心,就赶快把家人接回去奉养,把这个没有孝义的风气整个扭转过来。所以当地的人都称他为慈母,把他当母亲一样看待。

  这个慈母不只挽救了他亲人的健康,还挽救了什么?每一个人的良心。人的良心丧了,纵使还有命在,也是行尸走肉。所以古代的人宁可死也不愿意违背道义。我们在这几天的课程也举了不少例子,像之前也举到一个孩子叫庾衮,不愿意抛弃他的哥哥,所以自己留下来;村落所有的人都离开了,他独自照顾哥哥。吉人天相,后来哥哥还身体好了。这确实是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”。所以善相劝才能德皆建。

  “过不规,道两亏”。假如该规劝的时候不规劝,那我们就失去,比方说当朋友、或者当先生、或者当儿子的本分就没有尽到。所以这个何时规劝,我们也要抓对时机,还要有正确的方式态度,这我们之前也已经很深入来研究过,在这里我就不再多说。那当我们都可以“人有短,切莫揭;人有私,切莫说”,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很祥和的风气,又能“道人善,即是善;人知之,愈思勉”。所以一个团体假如能够非常的和睦、和谐,这个团体一定会非常兴旺。所以我们处众当中必要以和为贵,然后在该规劝的时候再抓住机会,要“扬善于公堂,规过于私室”,也要顾及他人的面子。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句经文,一起把它读一遍:【凡取与。贵分晓。与宜多。取宜少。将加人。先问己。己不欲。即速已。恩欲报。怨欲忘。报怨短。报恩长。】

  下一句经文“凡取与,贵分晓”。这个取、与就是比方说家里、家族在分东西,我们也要视情况而定,当对方比较困难,我们应该多给,自己少拿。当人有这种礼让的态度出来,那家庭的风气就会处处体谅,处处相让,而不会处处相争。当家庭有这个和气,确实整个家族都会兴旺。但是只要染上争夺,像我们之前也有提到“居家戒争讼”,假如因为分不平,到时候告上法院,可能都不会有好的结局,甚至于会有坏的榜样留给子孙,到时候纵有家财万贯也会败丧掉。所以尽量能够让,我们就去让。周朝也因为泰伯跟仲雍把天下让给了弟弟,让给了自己的侄子,也能够造了他们周朝八百年的盛世,也能够让全国人民起而效法孝悌的精神。

  其实人都很怕让,觉得让了以后自己就怎么样?没了。人不能只看眼前,当你一让,成全了德行,成全了家庭的和睦,而这一让也积累了自己的福分。当你有这么多的福分,自然在往后就会有所回报,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,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。所以人不能随顺烦恼对应事情,不能随顺自己的习性,要随顺天理、随顺人心去做。所以“凡取与,贵分晓;与宜多,取宜少”。“将加人,先问己;己不欲,即速已”,就是当我们不愿意别人批评我们、别人侮辱我们,或者别人伤害我们,我们都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们。那我们同理,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也不应该去伤害、不应该去批评、不应该去指责他人,用这一分心去体谅别人。

  乾隆皇帝有一个联璧里面提到“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”,爱他的媳妇;“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”。这一句对联也很有人生的哲理,给我们很大的省思。我们看第一句,愿天下翁姑,是指公公婆婆,因为千古有一个比较难解开的矛盾,叫婆媳之争。这个婆媳之争因为没有读过《弟子规》,“将加人,先问己”,因为媳妇也是别人的女儿。所以可以用三分爱女儿的这种情对媳妇,那相信绝对不会跟媳妇有冲突。其实这人真的是很奇怪,比方说妈妈很气她先生很懒惰,都不做家事也不帮忙。她生不生气?她很气!但是她也跟她儿子说:你只要把书念好就好了,其它的你什么都不用管。她还在养出一个会让另外一个女人气死的男人,有没有?“将加人,先问己”。那很多人为什么对媳妇比较严苛?因为她也是熬过来的,可能这个婆婆也对她不好。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所以我们曾经穷过,应该看到穷人要倍加的关怀才对!

  “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”。一般有一些男生娶了老婆以后,谁说的话算?所以这个态度有待商榷,因为这太亲了以后就会意气用事,对于他的做法利弊得失很可能都看不清楚。假如听了老婆的话疏远了父母,他的败相已露。因为他的孩子必然学不到孝道。那他这一生再怎么努力,到最后可能是白忙一场。所以不要用感情来经营人生,往往都会太偏颇。要用什么?理智来对应。

  那现在又常常说什么IQ、什么EQ、什么CQ,还有HQ。这外国的东西,他就是把简单的东西怎么样?他不复杂他没有版权可以拿。所以其实很多的道理只有一个,讲成很多个,我们都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抓回来。什么是EQ?Daniel Goleman写的EQ。什么是EQ?叫情商是吧?情商。IQ叫什么?智商。这两个怎么分?会讲甜言蜜语叫情商,是不是?那什么叫智商?智力很好叫智商。这两个东西是两个吗?比方说有一个男人:我很理智,我要努力赚钱,所以没什么时间陪儿子,我要睡在公司。有没有理智?有没有?拍着胸脯,我是要为了家庭打拼。好像听起来很有理智。这哪是理智?理智应该是可以让人生全面发展。你说这个人感情很丰富,疼儿子疼得要命,什么事都不让儿子做,这样叫情商吗?爱之足以害之。你的情当中没有智,那叫滥情;你的智当中没有情,那叫什么?那叫薄情。很多企业家事业做得很大,妻子儿女去哪?连妻子跟他say bye-bye,他都搞不清楚妻子为什么走了,有没有这种人?因为妻子觉得跟他讲讲不通。

  所以什么是情?什么是智?有真情者必有真智,有真智者必有真情,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。所以明明是一个真实的真心,把它讲得那么多,让我们都不知道往哪一条线拉上去。所以卢叔叔他每一个礼拜再怎么忙,他都坚持礼拜天一定陪家里的人吃饭。请问是情商还是智商?对!因为对妻子儿女有真感情、有真理智,他才能够排除万难来经营他的家庭。所以我们学习圣贤的这一些道理,这一些做人的态度,才叫真情、真义、真智来过一生。诸位朋友,你觉得我情商好还是智商好?所以我们不要再,还是“依法不依人”,好好的跟着《弟子规》、跟着四书学习,不要再钻到这些专有名词去,会跳不出来。“将加人,先问己;己不欲,即速已”,有这一分理智去体谅别人的感受,就不会强加于人。

  我们看下一句“恩欲报,怨欲忘”。这个“恩欲报”,其实当一个人能念念不忘恩德,不忘父母、不忘师长、不忘众人对他的恩德,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实。所以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。当他懂得爱、懂得付出,他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,施比受更有福。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做义工的人每天都满面笑容。你看我们许哲居士已经一百零六岁了,我曾经见过她本人,在高雄的时候,她笑起来真的跟婴儿没什么两样,真是一片赤子之心。“恩欲报,怨欲忘”,所以她时时想着可以帮助别人,这是活在爱人的世界里。

  当一个人能处处念恩,他就活在报恩的这种心境之中。当人在报恩的时候,他的内心会觉得非常充实。像我这一年多来也走了这么多地方,终于也有一点欣慰,觉得自己这一生很幸运,能够跟着杨老师,跟着卢叔叔,跟着我的师长,跟着古圣先贤的教诲,我是很幸运的人,所以也希望做一点事能够让他们欢喜。这一年多来,虽然看起来很忙碌,但是整个精神状况反而是愈来愈好,所以活在感恩当中确实不一样。当回首来时路,觉得还有这么一点充实的感觉。

  我记得杨老师有一次包了一个小红包给我,上面写着:蔡老师,你辛苦了。我看了以后,当场眼泪都掉下来。因为这一生能够有这么幸运,能够走向中国文化的推广这一条路,也是杨老师成就的。而在这一路上,虽然她没有在我的身旁,但是都是点点滴滴给我提携照顾。假如没有杨老师狠心把我放在海口,我就没有这种历练的机会。而且因为老师已经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,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她运筹帷幄,把很多的前期发展的愿景都规划好,我只是做一个教学的工作而已。而往后的这个安排,杨老师也是处处替我们这些晚辈着想。所以我们能够就是跟随这一些善知识学习,这些恩德要念念不忘。那回报这一些长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?依教奉行。所以我送卢叔叔礼物,他可能也不缺,最重要的他能够看到我们这些晚辈,能够听从他的教诲去立身行道,将是带给他最大的安慰。所以我们要时时念父母之恩,时时念师长之恩,时时要念几千年来我们的圣贤之恩。

  所以每一次我在看《德育故事》,都看到哭得止不下来,就好像这一位圣哲人把我的心光点亮。那一天我在看着祖逖带着他所有的这些亲党一起去避难,几百个人他都照顾,然后自己都是徒步在走,这些车马统统都让给他人。做到让他乡里这些长者都说:我们虽然年纪这么大了,但是在晚年还可以遇到他,遇到这个再世父母,死都无憾。我看到这里相当感动,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?就是爱、就是关怀。当我们肯追随这些圣哲人,相信也会演出像祖逖这样的好戏。所以圣哲人点亮我们的心光,我们一定要起而效法他们。

  “恩欲报,怨欲忘”。人与人难免会发生冲突,但是我们之前也有说到“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”,他也是没学过做人才会跟我们发生冲突。那还是要先反省自己,假如自己没有错,要进一步包容别人。那你总不能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,那是把别人最肮脏的东西放在什么?自己最清澈的心灵,那是很傻的事。所以当我们肯原谅别人,其实就是原谅了自己。当你把别人的过失每天都放在心上,那可不好受。所以要能够“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”。对于已经发生的这些冲突,我们不要放在心上,因为当你把这个怨放在心上,对方能不能感觉到?能不能?可不可以?可以。你看当你有怨气的时候,会不会表现在眼睛?表情?一定会的。“诚于中,形于外”,那心不诚,当然也会表现在外在。所以当这个怨你放不下,两个人的关系一定会愈来愈疏远,这样也不好;毕竟可能要朝夕相处,或者是常常在公司里都还要相见。所以当两个人不能彼此接纳,很可能又要影响一个家、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,那又何苦来哉?

  我有一个长辈,因为他很有才华,所以公司里面很多的事都会拜托他做。因为表现得特别好,很多的这些奖励都到他身上来,就会造成其它这些同事的嫉妒。那我这一个长辈就说:给人家嫉妒是光荣的,因为有本事才会被人家嫉妒,所以不需要生气。接着他又说到:有一个朋友就是批评他特别严重,但是他也没有放在心上。结果后来这个朋友有一件事没有人要帮他,刚好我这个长辈又有这个能力,所以就主动去帮忙他。结果这个动作一做出来,对方怎么样?很惭愧,惭愧自己过去所作所为。后来他们两个就变成好朋友,“冤家宜解不宜结”。而且真正交往之后,才了解到一个人常常会批评别人,就是内心不平。那他的心为什么会不平?因为可能成长过程或者现在的家庭让他的心无法平息,都是内心有很多苦没有好好的处理掉。所以藉由我这个长辈不跟他一般见识,又主动帮忙他,这一分情义就化开这个瓶颈,进一步又可以在思想观念当中引导他、帮助他。

  所以我们有缘千里来相会,不管善缘恶缘,只要我们的心保持平等、保持慈悲,相信纵使是恶缘也会转成善缘。所以要做到“怨亲平等”。真做到怨亲平等,才会让人打从心里佩服。我们看这一句成语,谁排前面?怨,怨亲平等,所以要扩宽心量。“恩欲报,怨欲忘”。其实我们很多的执着只要转一个念,当场从执着就变成智能,所以人要会转念。所以我们要感谢伤害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磨炼了我们的心智;感谢欺骗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增进了我们的见识。

  我们来想一想,一个人进步最多的时候在什么时候?逆境。所以感谢伤害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磨炼我们的心智;感谢欺骗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增进了我们的见识,俗话说“不经一事,不长一智”;感谢绊倒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强化了我们的能力;感谢遗弃我们的人,因为他们教导我们应该独立。你人生能靠谁靠到终老?不可能!这个“靠”不是肉体上的靠,一个人要有心智的成长,你的一生最重要要靠的是自己的真实智慧。所以感谢斥责我们的人、骂我们的人,因为他增加了我们的定慧。所以“父母教,须敬听;父母责,须顺承”。这不只是父母,所有的人当他们对我们斥责的时候,我们都能虚心洗耳恭听,你在这当下道德学问都在提升。

  所以当一个人转一个念,所有的烦恼都可能变成智慧。也由于你能转得过来,这些伤害、欺骗,这一些绊倒你的人,会突然对你怎么样?很惊讶,进一步又对你很佩服,人的修养可以到这样,你到底跟谁学的?那你《弟子规》又可以介绍出去了。所以我们要让圣贤人的脸上贴金!可不能撑不过去,还是跟他一般见识,到最后对方又说:还说学什么弟子规?那就麻烦了。所以怨欲忘。

  “报怨短,报恩长”。“报怨短”不是真去报,是把这个怨恨的念头要赶快转过来。“报恩长”,这个长不是时间,是指长长久久。哪有报父母恩报得完的,哪有师长恩报得完的,我们对于这些恩德都要抱持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。我在讲这句话的时候,你们有没有突然放光明?因为我高中就放过两次光明,跟诸位讲过了?第一次就是听到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突然闪了光明,差不多五到十秒钟,继续又开始昏沈,因为我对文言文都没开窍;又在读《出师表》的时候,突然看到孔明那句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突然又放了光明。但是光明要能够持续才行,所以遇到圣教不要再当面错过。我可不再错过了,错过很难受,一绕回来十多年。虽然那时候才十几岁,但是十几岁的年轻人还会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,还会抓一大堆很痛苦的感受。因为不明理,所以唱着那些情歌也唱得痛苦万分,没人指导,把这么好的青春都浪费掉。

  所以人都有因缘,跟这些圣哲人也是很深的缘。所以我就跟朋友讲,我说假如有前世,我一定是帮孔明端饭的那个士兵,因为看到丞相愈吃愈少,所以就特别心痛。因为我在看《三国演义》,看到孔明在那里笔都拿不稳了,士兵端饭给他吃,他都不吃,我看到那一幕痛哭流涕。所以圣哲人用他的真诚演出这些好戏,我们一定好好跟他们效法。所以报恩长。因为就是有这一些恩德,才能够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这么样美好的方向。只要没有他们,就没有我们。所以抱持着这样的态度,我们会尽心尽力尽我们的本分,让这些对我们有恩之人都能欢喜看到我们的成长,我们的人生。我们接下来念下一句经文:【待婢仆。身贵端。虽贵端。慈而宽。势服人。心不然。理服人。方无言。】

  “待婢仆,身贵端”。这个“婢仆”我们让它广泛解释,比方我们家里请的这一些员工都算是在这个范围之内。那当然他们是用他们的劳力付出,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他们的付出。所以当家里有请仆人,也应该教育孩子对这些仆人要当长辈看待,不可以从小就让孩子看人大小眼,那他的这种平等心、这种恭敬心就建不起来。所以要谨慎。纵使是开车的司机,孩子也要称他什么?叔叔、伯伯。不失恭敬。

  能够在一个家庭当中都是难得的缘分,我们都应该多多体谅,互相照顾。比方说要过年了,大部分这些媳妇、儿子、孙子都会回来,那现在因为很多都是职业妇女,所以她平常也忙得不得了。所以已经忙得很累了,结果好不容易过年放假,回来又要怎么样?要更累。甚至于那个工作量还比平常上班还多。纵使我们是为人婆婆也要能够体恤到媳妇的辛苦,不能说她是媳妇就该做,也要视情况而定。现在比方说请人家做个年夜饭也很方便,假如媳妇确实已经很累了,那去叫个饭菜一起来围炉,那大家都很轻松愉快。那媳妇也会觉得这个婆婆真替她着想,你爱她,她就会爱你,“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”。

  其实人跟人相处融洽,难不难?哪有那么复杂,只是我们太钻牛角尖。当然当婆婆做出这些很体谅媳妇的事情,这个媳妇也应该怎么样?嘴巴要甜一点。你走在外面,刚好婆婆也在,你就跟这些亲朋好友说:我婆婆真好!都帮我做什么、做什么、做什么。那婆婆听了以后怎么样?很高兴,这叫“好话一句”。大家是好话的话就会互相欢喜,互相帮忙。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边,谢谢大家。

用户评论:

暂无相关评论内容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,评论审核后显示。

关于我们

佛山市愿天下无痛健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

佛山愿天下无痛自2014年成立以来,一直遵循“以人为本,以健康为本”的理念,近十来用中医养生保健之法服务大众近40万人次,在我司所有员(义)工的共同努力下,一些亚健康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和改善。

联系电话:13760926238 田老师
地址: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沙岗村德星经济社德星商铺C座二楼6号

传统文化

联系我们

联系电话:13760926238 田老师

微信号:18578361288

地址: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沙岗村德星经济社德星商铺C座二楼6号


TOP
报名学习
在线直播
报名入口